国际锐评丨中德共识是对西方“噪音”的有力回应

探索达人探索达人 2024-04-19 13.43 W 阅读

  3天访问3座中国城市;三位内阁部长随行;西门子、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众多重量级德企负责人“组团”同来;参观多家企业聚焦创新合作……连日来,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访华之行引发西方舆论广泛关注。

  16日,在朔尔茨访华行程最后一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他。两国领导人围绕中德关系定位、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等进行深入交流。中方指出,中德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彼此不构成安全威胁;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德方表示愿同中方继续加强两国关系,深化各领域双边对话与合作,推进教育、文化等领域人文交流,“这对德中两国以及世界都至关重要”。双方还表示,支持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愿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这些信息清晰表明,中德在很多重要问题上立场相近,完全可以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长期以来,中德关系走在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前列。双方领导人保持着密切沟通。两国政府磋商以及战略、财金等领域高级别对话等机制有效运转。这确保了中德关系延续合作的主基调,也推动了中欧关系稳定发展。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德关系发展也面临着考验。朔尔茨这次访华就有不少政治杂音在鼓噪。受美国遏华政策的影响,欧洲甚至德国内部都有所谓“中国发展威胁”的负面论调。欧盟正在以“去风险”之名,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欧洲一些舆论炒作,德国应该“减少对华经济依赖”。

  结果呢?无论是朔尔茨总理此次访华行程,还是德国企业界愿意深耕中国市场的表态,都显示出,中德关系的“底盘”依旧稳固,德国政府对华政策整体仍保持理性务实。德国联邦政府网站指出,朔尔茨此访遵循着“可持续共同行动”的主题。德国一些舆论认为,无论是应对自身经济减速的挑战,还是化解乌克兰危机等,德国都必须寻求加强与中国合作。

国际锐评丨中德共识是对西方“噪音”的有力回应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中德关系行稳致远?一方面,德方须切实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是德国和欧洲的威胁,双方合作的重要性远大于竞争和分歧,这是增强战略互信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德要让经贸合作继续发挥双边关系“压舱石”的作用。

  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经济合作韧性十足。目前,超过5000家德企在中国市场运营。据德国央行统计,去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3年德国和中国双边贸易额为2531亿欧元,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

  尽管西方一些人鼓吹“脱钩”“断链”“对华去风险”,很多德企仍坚定看好中国市场。中国德国商会今年初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指出,九成以上受访企业将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有54%受访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面对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德国汽车产业界明确表示反对。

  这次会面中,中德领导人都表示反对保护主义,并就加强务实合作表达了期许。中方提出,无论是机械制造、汽车等传统领域,还是绿色转型、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两国都有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亟待挖掘。这为中德拓展经济合作指明了方向。

  外界注意到,朔尔茨在访问重庆和上海时,分别参观了德资参与的氢动力企业和德企创新中心。这反映出德方深化中德新兴产业合作的积极意愿。此外,中德签署了自动网联驾驶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说明双方正在把合作意愿转化成更多实际成果。

  中德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世界越是动荡,中德越要提升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中德彼此成就,将为中欧合作贡献更大力量,也会有力消解那些破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噪音”。

  (国际锐评评论员)

The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