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提前布局新产品、新技术,不少上市公司成立了产业基金。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共有342家A股上市公司完成了328只产业基金募资、设立,合计出资规模达539.45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投资产业链上下游,既可帮助上市公司拓展业务,也能获取一定的投资回报。不过,如何保证投资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之间的协同性?当产业基金进入投资风险较高的前沿科技领域时,又如何保证投资的回报率?这也成了投资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这方面,复星医药已率先摸索出投资与孵化联动的新模式,打造出新样板。据复星医药介绍,在2020年,公司就设立了针对创新药投资的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该基金官网信息显示,基金是由复星医药发起的,旗下首只以控股孵化模式为主的新药创新基金,成立于2020年8月份,首期规模15亿元,已于2021年2月份完成最终封闭。截至目前,该基金已投资了10个前沿项目,通过后期孵化,已有6个项目处于临床阶段,研发效率领跑行业。
就复星医药的投孵模式,记者在日前进行了一线调研。
只投资早期项目
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办公地点位于复星医药浦东张江园区,紧挨着张江药谷。
《证券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园区内的一幢大楼中已入驻了不少企业,它们普遍成立于近两三年内,体量较小,不少企业规模在二十人以内。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工作人员介绍,上述企业均由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所投资,“我们只投资早期项目”。
聚焦纳米抗体技术研发的博奥明赛是入驻这幢大楼的第一家企业,也是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投资的第一家企业,成立时间刚满三年。博奥明赛共同创始人、总裁兼CEO涂超博士告诉记者,在2019年的一场行业会议上,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的投资人一眼相中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给出了一笔启动资金;2020年,博奥明赛就诞生了。目前,公司已开发多个创新靶点的双抗和三抗药物。
一般而言,越是早期的项目,其后期发展的不确定性越大。因此,市场上的产业基金普遍倾向投资处于成长后期的成熟型企业。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复健资本联席CEO、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总经理崔志平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投资越是早期,投资的收益率也就越高,而且基金在被投项目后期发展过程中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保姆”服务,这往往又决定了被投企业能否与复星医药生态圈形成战略协同。
复星医药已尝到了早期投资的“甜头”。2009年,复星医药与海外科学家团队合资组建了复宏汉霖。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复宏汉霖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39.28亿元,盈利4.08亿元,是港股“18A”中首家依靠产品销售实现盈利的创新药企业。
海外的产业基金案例也印证了“投早”“投小”的基金运行模式可行。据崔志平介绍,早在2014年去海外考察时他就发现,在企业种子轮就进行投资,基金所获收益往往最大,“种子轮的企业往往估值低,投资后获得的股比高,因此收益大,海外种子轮基金的回报率普遍在50%至80%之间。”
投资与孵化联动
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模式是否可持续?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药的研发好比“开盲盒”,风险极大。产业投资基金又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给出的答案是“孵化”。
“投资只是我们业务开始的起点。后续,我们还要对被投项目进行大量的孵化服务。从人事、财务、法律咨询等基本内容,到实验室建设、临床试验资源对接、新一轮资金募集、研发方向的确立等各类专业化、高难度的工作,我们都可以帮到被投项目。”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董事总经理宋怀恩告诉记者,投资与孵化联动,起到了帮助被投项目成长、降低投资失败风险的作用,也是该基金显著区别于其他产业基金的特点之一。
孵化本意是指动物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破壳而出的现象,而随着创新创业的推进,孵化多了一层含义,指的是提供各类资源以帮助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最终像小鸡破壳而出那样实现产业化。
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位于上海浦东的办公楼,就是一座孵化“小鸡”的孵化器。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里投资人与被投企业的研发人员坐在一起办公。宋怀恩告诉记者,这样做既缩短了投资方与被投方的沟通链路、加深彼此了解,也让投资人可以“随叫随到”地为被投项目服务。
于2020年入驻的企业星济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抗感染大分子药物研发的公司。公司成立仅三年,已有两个在研项目即将开展临床二期,研发速度领跑行业。在研发带动下,企业已经完成三轮融资,融资金额逾2亿元。星济生物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安毛毛博士向记者介绍,企业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与复星医药的赋能有很大关系。“在建实验室时,我们就请到了复星医药的行业专家来把关;针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推进,复星医药也给了我们很多专业指导和建议;在星济生物每一轮融资中,复星医药对接了很多外部资源。这让我们可以安心、专心聚焦于主营业务。”安毛毛称,如果企业在后期想要“出海”,也可以借助复星医药的海外渠道。
孵化服务也对投资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崔志平坦言,在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每个投资人都是“多面手”,要既懂专业知识,又能对接资源、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新模式下,一个项目的‘投融管退’全流程由一个团队负责到底,利益与权责绑定,这样才能确保投资人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的后期运营中去,实现高质量孵化以及投资回报预期。”崔志平称。
促进成果转化
博奥明赛所从事的全人源纳米双抗技术研究在全球都属于新兴赛道,该企业的两位创始人都是科学家,相关研究成果还曾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但怎么成功进行产业化,是企业创始人与潜在合作方经常探讨的一个话题。
星济生物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安毛毛博士对抗感染赛道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判,深感细菌耐药问题严峻。原来的他虽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也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却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的被投企业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企业创始人或是科研人员或是临床医生,在前沿技术领域掌握了一定的核心能力,却在产业化方面遇到了障碍。
崔志平称,帮助科创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其实是该基金成立的重要作用。
这背后有着深刻的产业考量。在2015年药政改革后,国内创新药企从“跟随式创新”转向“源头创新”,对基础科研创新的需求度提升。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及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告诉记者,作为生命科学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科研机构、临床医院等创新要素尚未能与产业资本之间形成有效连接,因此,复星医药在战略上选择了投资孵化这一新模式,旨在激活源头创新“第一公里”。“复星医药拥有专家资源、品牌背书、资金、渠道网络、企业经营经验等优势,可以很好赋能科学家创业,助力成果转化。”陈启宇称。
既可以盘活本地区优质的基础科研资源,还能促进成果转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联动投资与孵化后,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在圈内渐渐成名,作为地区产业创新的推动者之一,还收到了多地政府抛来的橄榄枝。
“我们去帮助地方政府做产业增量,希望能够通过产业投资与孵化的新模式带动一批新兴企业的成长,推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多方共赢。”崔志平称。